历代钧瓷题记都啥样?

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6-26

    钧瓷产生于河南禹州市,是北方著名的大窑系,它深受唐代花釉瓷的影响,因首创铜红釉而称著于世,北宋末期时被贡而为御,从此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钧瓷因其釉厚且呈乳浊状,不利于题款,所以从传统制作工艺上来看,题记相对于其它白瓷、南方瓷等瓷种较少。但纵观历代钧瓷,从民间市贾书价,到宫廷皇帝御旨亲笔,大俗大雅、大至大美,也不乏其数,焕发着无限的魅力。如今,禹州市瓷窑林立,钧瓷在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独到的作用,特别是今天信息广告化的经济社会,众多窑厂更是注重题记所包含的特殊意义。于是,我们针对不同时期的钧瓷题记进行综合论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从中必能得到一些相应的启示和收获。

    宋代钧瓷题记

    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共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大”、“奉华”、“圣符”、“省符”、“元祐七年(1029)高天顺制”、“绍圣二年(1095)五月□命望道□敬造社长刘造于钧州高天祥题”等。

    “一”到“十”的数字码题记分为后刻和先刻,后刻者多为清代。大部分为1974年(今钧瓷研究所院)和2004年(原制药厂院)钧台窑范围内出土,从“一”至“十”代表着同类器物中器型的由大到小。1974年出土的器物题记大多刻于器底,2004年出土的器物题记大都刻于足子内侧。

    “大”字款题记为2004年出土(原制药厂院),刻于器物底部和足子内侧的都有。

    “奉华”款题记,多为传闻,仅供参考。相关钧瓷书籍中虽有记载,据考证为相互引用,均没有实物为证,需进一步商榷。另据考证“奉华”是南宋时期宫廷堂名。

    “圣符”款题记,在1964年政府组织的钧瓷史调查中确有其事,当时因“圣”字歪草,调查组成员和禹州古董商王梦兰共同商议推测为“祥符”之误。

    “省符”款题记书载亦出自王梦兰之述,这些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于2007年7月在钧台窑范围内的文家拐工地收集到肩部书有“省符”款的白釉梅瓶标本两块,似乎可以从中映证此说,但不能确定前者之存在。目前“省符”款被考证为元代款记的材料相对较科学。

    “元祐七年(1092)高天顺制”,为1962年地方国营禹县神后瓷厂建电厂时出土,后佚失。

    “绍圣二年(1095)五月 命望道 敬造社长刘造于钧州高天祥题”款记是1946年11月8日著名历史学家付振伦先生同李鸿庆游于北京古玩店所见,实为可靠。但绍圣二年(1905)时禹州行政地名应为“阳翟”,“钧州”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始称,这样似乎前后矛盾。如果此款记和器物没有疑问的前提下,“钧州”应为当时阳翟的区域名,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或地方上习惯的俗称,只有这样推测更为合理。

    另外与宋代钧瓷题记相关的文字款记有“宣和元宝”和“崇宁四年”钱范两例。一为1974年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发掘,背面有“祟宁年制”字样;二为民国十五年禹州魏姓挖得,来于民间提供资料,上有“祟宁四年”字样。另有来自王梦兰所述,为民国十一年所捡,亦没有记载钱范内容是什么?从古泉收藏研究“祟宁四年”决不为钱范内容,另需考证。

    金代钧瓷题记

    根据目前资料可查有:模印“朱定记”菱口大碗一例、墨书“八十元”月白釉盘一例,相对来说较少。另外在2004年钧台窑范围内(原制药厂院)发掘时,金代地层出大量钧瓷标本,同地层的青白瓷碗、白瓷碗上有墨书,“崔”、“郭”、“县”、“祁”、“正隆元年四月初□□到□□”、“……卖到祁宅……”、“正隆元年三月初五……”、“……正隆元年三月初五日”等题记,从侧面反映着金代钧瓷题记的一些内容与特点。

    元代钧瓷题记

    根据目前资料显示元代的钧瓷题记有:“枕”、“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1270)”、“巳酉年(1309)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待”和墨书的“温”、“汤”、“汤康”、及巴思巴文字等。特别是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钧瓷如意枕,用红釉点彩直接书写“枕”字做为题记,立意新颖,装饰和功用相结合,在陶瓷装饰上十分罕见、独具特色,体现了钧窑铜红釉点彩科技的熟练运用和钧窑人的聪明智慧。

    明代钧瓷题记

    明代钧瓷题记更少,资料几乎无载,见到者有“天启年制”、“大明天启”的戳印底款和“天启六年”、“祁造”字样的陶范,器形多为盘、碗。

    清代、民国钧瓷题记

    清代钧瓷题记较多,但大都为古代钧瓷清代做题,这些器物是宫廷所传,玉工后刻。如:“嬴台·静憩轩用”、“嬴台·涵元殿用”、“嬴台·香辰殿用”、“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建福宫·凝辉堂用”、“建福宫·敬胜斋楼用”、“重华宫·金昭玉翠用”、“重华宫·芝蘭室用”、“重华宫·潄芳斋用”、“虚舟用”、“养心殿·明窗用”、“养心殿·长春书屋用”、“养心殿·随安室用”、“养心殿·东暖阁楼下用”、“永安寺·悦生殿用”等等。还有先刻题记的,如钧窑方流抱月扁壶“客至汲泉烹茶、甲寅秋七月造·云亭”双面刻款一气呵成,书法价值极高。清末钧兴公司成立以后,有“钧兴郗造”的戳印题记,并延续至民国。另外,清高宗曾御制咏瓷诗数十首,其中十首为钧窑而作,见二首刻于钧瓷上,如《元代钧天蓝紫斑如意枕》刻款为“汝州建青窑、珍当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是枕猶北宋,其形肖如意。色具君子德,晬面盎于背。髻貌虽不无,穆然以古贵。今瓷设如兹,腳货在所弃。贵古而贱今,人情率若是。然斯亦有说,鲁论示其义。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色润玛瑙油,象泯烟火气。通灵旁孔透,怡神平底置。我自霄衣人,几曾此安寐”。并有“亁隆丙申秋御题”和“比德”、“朗润”双印。另《题钧窑元天长方枕》,刻款为“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锥轮溯,青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望古兴遐想,有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并有“乾隆甲申春御题”和“乾”、“隆”双印。

    建国以来钧瓷题记

    新中国成立以后钧瓷题记有了极大的发展,由最初人民工厂的“豫兴窑业工厂出品”,到钧瓷行业里的第一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刘富安”、“刘富安制”,钧瓷题记的群体和规模日益壮大。常见有:“千禧年富安作”、“刘富安作”、“刘富安大师创钧瓷砚先河辛己夏半江”、“大刘山人”、“刘山人”、“美林制陶”、“宋钧官窑”、“钧官窑制”、“郑召钧窑”、“孔家钧窑”、“苗家钧窑”、“荣昌钧窑”、“杨志钧窑”、“卢家世代”、“星航钧窑”、“金阳钧窑”、“神州钧窑”、“金堂钧窑”、“东升钧窑”、“华艺钧窑”、“华夏钧窑”、“王家钧窑”、“王府钧窑”、“御钧斋”、“钧丁钧窑”、“国政钧窑”、“星神钧窑”、“红正钧窑”、“尹家钧窑”、“隆鑫钧窑”、“建军钧窑”、“韩冬钧窑”、“陶一家”、“古钧台钧窑”、“周家钧窑”、“文公窑”、“三仁行陶艺”、“万宝钧窑”、“五一钧窑”、“任氏宝光”、“郑家钧窑”、“郑氏康隆”……。其中大部分是以厂名戳印形式题记,但也有个别独具个性的作品以人名戳印形式为主,亦有少量直接手工刻划题记的。另外,还有很多以生产仿古作品,仿大火蓝、仿炉钧、仿一、二厂作品的作坊仍沿袭旧制,不用题记,便于保持传统风格和高价出售。这时的钧瓷题记,数量极大,占整个瓷区钧瓷产量的七成以上,且更持有上升趋势,真正把艺人“物勒功名”的宣传作用做到了突出体现,并为以后人们鉴定和鉴赏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钧瓷作品提供了相关信息。

    另需说明的是,还有一些用电脑和手工刻制于钧瓷主题釉面之上的题记,因为不管它是多么有名的大家书法,只要它破坏了钧瓷釉面的整体艺术美,都不足以倡,于是在这里没有录入。

    综合历代钧瓷题记,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个时期的题记都是为钧瓷服务的,他们大都占据极小的空间,起辅助和美化的作用,真正是以“钧为主,题记为辅。”甚至可以忽略不用,突出器物的艺术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艺创新层出不穷,新时期和谐发展观是艺术的一种创新理念,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这必将在将来的实践中得到深刻证明。今天,有关钧窑题记的一种新形式―――钧窑篆刻艺术在历练中诞生了,它极大的综合、创新、发展了钧瓷题记的创作空间,使钧窑服务于题记。以印为主,以钧为辅,至少可以说是“印”、“钧”平分秋色,体现了题记与钧瓷的和谐之美,在题记中独树一帜。单从题记这一方面来说,它是把题记艺术达到了一种高度完美的极致,在以题记为内容的本文中不得不累墨重书。

    钧瓷篆刻艺术

    钧瓷篆刻艺术是融篆刻、书法、雕塑、钧瓷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清陈克恕《篆刻针度》云:“上古无瓷印,唐时采用,以为私印。”从已出土有据可考的瓷印中,唐极少。典型的如:1971年禹州市唐代瓷窑遗址群苌庄龙佛寺水库出土的一枚“龙佛寺印”,印面4厘米见方,撅钮、黑釉、印文书体为朱文楷书,线条粗细变化丰富,书感极强,制作风格为泥坯阴干后度用刀阳刻而成,刀法字口传神可见,堪称中华第一瓷印。禹州是陶瓷之乡,百代画圣吴道子、书法家刘德升、钟繇的故里,自古以来书画艺术之风极盛。受陶瓷和书法艺术的影响,禹州籍河南青年篆刻家傅振华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产生了制作钧瓷印章的构想,因为没有先例可循,钧瓷之泥性、釉性的可控难度较大,多次试验,曾几度搁浅。新千年伊始,钧瓷情愫难抑,在老一辈钧瓷史学家、书法家的鼓励和关注下,傅先生再度创作,通过无数次的选泥、做坯、造型、阴干、度文、篆刻、识款、素烧、择釉、烧制等试验,终得成功。钧瓷印章大体上分为印面(印文)、印台(边款)、印钮三部分组成。印文较为独立,不受器型限制,成文内容更加广泛,于传统金石篆刻艺术中的内容无所不容;印台四面都可谋篇布局,边款面积增大,可纪年、纪事,可抒情咏志,少者十字,多者数百字,囊括了钧瓷题记中款识类和诗文类的所有类别;印钮静物动物均多,可平面浮雕,可阴阳浅刻,可立体镂空,可圆器中空,可捏塑堆剔,可借玉器、竹、木、牙雕,可照搬石刻、青铜、陶瓷,无论古今雅致,在这里都找到了巨大的艺术创作空间。钧瓷篆刻艺术一经出现,就得到了省内专家和中国书协领导的高度赞许,它是钧瓷题记艺苑中盛开的一朵奇葩,把钧瓷题记艺术进行了高度发展。当然,我们是就钧瓷题记为主题而论,作为钧瓷的主题内容,造型艺术仍然是钧瓷艺术发展的主流,我们任何时间都不能否认。在这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共同关注钧瓷篆刻艺术的成长,祝愿它走的越来越好。

    总之,我们通过对历代钧瓷题记的概述,大致可以从题记的产生形式、内容、工艺演变看到不同时期的民风民俗、经济状况、地名建制、官府礼制、审美取向等等。如:宋代满釉支烧、满釉刮足工艺流行,钧釉的特点是乳浊不透明,所以题记就较少;金、元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争频繁,钧窑几度盛衰交替,但战争带来了人口的迁徙流动,钧窑得以传播,于是形成庞大的钧窑系,但受传统钧釉制作习惯和粗狂风格的影响,题记仍然很少;明、清时期,钧窑处于停顿状态,清末有所恢复,时断时续、摸摸索索,窑工自然更谈不上落款题记,唯有宫廷传世之钧,备受青睐,皇帝多次下谕旨,命玉工刻款,有标明存放地、有标明用途,有亲笔御诗;新中国成立以后,钧瓷文化作为产业已被提上新的日程,各种政策的扶持使钧窑厂家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钧瓷产品增多,题记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宣传意义上,还是从纪事等特殊用途上,题记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经济艺术的发展,成了生产工艺中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是服务于钧瓷的一道亮丽风景。更让人可喜的是,钧瓷篆刻艺术的出现,把钧瓷题记个性化,形成了以题记为主的一门独立艺术形式。“艺苑新葩,百花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