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6-26
今日大暑。历书上说,大暑节气有三个显著特征: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然而,每年此时,对于许昌人来说,萤火曳舞的浪漫、夏雨时至的畅快,竟如一阵凉风般珍稀;而“溽暑”则无比慷慨地赠人以湿热闷蒸的刻骨体验。
在古代,人们此时通常会做些事情来排遣暑热烦忧,久之成俗。常见的民俗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伏姜可祛湿驱寒、正风暖胃;伏茶与伏香,不同的年代与地域,或许品类、制法不同,使用目的却相同。
站在跨越历史的时空巨尺上,我们能看到古人的消夏情怀。这般情怀,就从幽幽一缕清香开始。
一
宋代,瓷业兴盛,词坛兴盛。公元1074年盛夏,身在长安的少年周邦彦,在雨后初晴的一天,点燃了一支沉香。沉吟片刻,他写下了经典之作《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他写这首词的日子,很可能是那年的今日。一缕沉香袅袅,将炎夏烦扰悄然排遣,使他得以体味到荷在绿水夏风中的娇姿酣韵。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尊为写荷的经典,被王国维誉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作为同样以“莲城”著称的许昌,着实应感谢周才子。
于是,炎热退却了。最终,这缕清香飘入了中国诗词的精神家园——乡愁。
可寄情,可静心,可消夏。香,已然成了消夏情怀的具象:
团扇兴来闲弄笔,寒泉漱罢独焚香。
——陆游《夏日》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顾太清《菩萨蛮》
有情怀的人,总是消夏有方。
二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古人做很多事前,都要焚一炉香。如读书,如操琴,如品茗,如作画。人们认为,焚香所散发的芬芳气味,可清除室内污秽之气,使人身心放松、精神安定,容易引人入静、入定、入道。
禅坐倒流香 | 金堂钧窑作品
燃起一炷香,一点星火间,青烟缭绕而出。或烟凝若线,摇曳而上,动中寓静,曲直变幻,曼妙万方,仿佛符合大自然的某种至理。注目良久,只觉望烟息心,宠辱皆忘。烟升到一定高处后,悠然打几个旋,终于淡去不见。不久,一丝幽香钻入鼻底,似有还无,竟带给人些许淡淡的欣喜。
鹅卵石倒流香 | 金堂钧窑作品
抑或烟沉如瀑,自上泻下,如水顺滑,如纱轻笼,在香器中次第降下,聚时仙云团团萦绕,散时丝缕百转千回,于方寸中现出一片仙山云海。呼吸吐纳之间,烟云随息而动,仿佛有生命般,洞悉你的心意。你不忍惊扰它们,不觉屏息凝神,恭谨危坐,一时身心寂然。
假山倒流香 | 金堂钧窑作品
我们何其有幸,当下,我们比古人有更多种类、更加精致的香料与香器,助我们在焚香而对之时,完成一次次的心灵净化。
最好的消暑方法,是心净与心静。
三
与传统香器相比,钧瓷多彩的窑变效果,无疑具备更全方位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情绪净化能力。因型成境,因境妆色,再与轻烟相衬,便各各成就一幅幅焚香小景,以最养眼的配搭,启人心扉,洗涤心灵。
高尔夫香插 | 金堂钧窑作品
在擅作“瓷画”的金堂钧窑,我曾目睹一件香器的魅力。
这是一面经过精心设计的“瓷画”,祥云纹间有一台,用以放置塔香。台下有一池。点燃塔香,只见轻烟徐徐飘下,汇聚池中。少顷,池中云雾飘荡,让人想起天山池水云气升腾,又想起峨眉云海飘渺奇绝。
正在凝神品味,云雾忽从池中漫出,与“瓷画”中的祥云、花釉互为映衬,一时间云遮雾绕,朵朵“白云”活了过来,伴着中心的云海,竟让原本冷硬的一件钧瓷忽然灵动起来,有了艺术生命。
云海 | 金堂钧窑作品
匠人用艺术创造设定有限的情境空间,香雾效果则为作品带来无限的艺术表达。
造型与釉色的情境设定是前提,引导观者达至艺术共鸣为目的。一件香器作品,根据情境设定,各有其丰神气度。为炉,浑厚古朴,端庄大气;为薰,结构精致,富于巧思;为异型,各生意趣,秀逸出尘。
清莲溢香 | 金堂钧窑作品
香器,与袅袅香雾互为情境的艺术共同体。再有钧釉多彩表现力的加持,在烈日炎炎的盛夏,焚香看画,卧游山水,自是恬淡从容;方寸万里,思接千载,更能静心体悟。
“燎沉香”,是钧瓷香器的夏日情怀。
此刻,你想凉凉么。
三足香薰 | 金堂钧窑作品
一枕清欢,静享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