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7-23
让我们先关注一下造型。20世纪70年代的器型以“文革”后期为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日用品类,以碗、盘、罐、洗、台灯、调色盒为主,二是陈设品类,以炉、瓶、尊、鼎、觚、花盆、动物为主。在此基础上,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吸收玉雕、木刻的艺术技巧,运用浮雕、镂雕等手法,先后设计出蟠龙胆瓶、云龙笔筒、鹿头尊、丰收瓶、活环瓶、异兽瓶、象鼻尊、五子登科葫芦瓶、六棱瓶、双连瓶、双龙尊等新造型。双龙活环瓶是70年代初期艺人们创新的一个典型器型。当时,在瓶瓶罐罐上安个活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活环易安,而釉在高温下不断流动,会使活环变成死环。经过多次试验,艺人们采取无釉耳环装饰,并在环与瓶的接口处支一块不带釉料的泥块,烧成后将泥块轻轻一敲,朴实无华的活环与圆润秀美的主体造型就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新的造型。三是人物造型开始出现。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牧羊姑娘、草原新医、女石匠,也有反映当时政治氛围的作品,如欧阳海、女民兵、学《毛选》以及戏曲人物李铁梅、江姐等。
到了80年代,传统造型中又重新附以大量的龙、凤、瑞兽耳饰,人物、动物、植物、山水造型进一步增多。随着北京一些著名专家的介入,现代艺术造型成为钧瓷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造型或将传统的内容注入新的艺术元素,或将动物造型某部分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彰显出难以言喻的艺术之美。如韩美林的美鱼系列等。
再说一下釉色。70年代,随着瓷料加工完全由机器代替人工,胎质颗粒相对较细。胎质断面呈灰白色、灰色、深灰色。也有的断面呈白色,胎质瓷化相对较高。釉色釉质浑厚、色泽自然、窑变丰富。其色以月白、胭脂红、桃花红、海棠红、鸡血红、玫瑰红、朱砂红、火焰红、麦芽青、天青、天蓝、藏蓝、玫瑰紫、茄皮紫、丁香紫为主,同时有玉白、乌金、田黄、鸡油黄、宝石蓝、湖蓝、葛花紫、朱雀红、宝石红等新釉色。钧釉已发展为五彩缤纷的多色混合釉,白、红、黄、绿、青、蓝、紫多色在一件器物上熔融交互、相映生辉,呈现出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的艺术效果,极尽自然界之光彩。
80年代,在传承70年代釉色基础上又有突破。蛇皮绿、鳝鱼黄、象牙白、鱼肚白、闪银、乌金、铁棕、古铜等釉色时有出现。同时出现了一种白、红、黄、青、紫等多色相同,分布均匀,名为钧花釉的新釉种,使釉色的变化更为丰富。另外,钧瓷特有的迸片行纹现象在这一时期表现突出。著名的迸片行纹有珍珠点、鱼子粒、鱼子纹、蟹爪痕、袈裟衣、冰片纹、蛛网纹、甘露纹、龟背纹、绳网纹、孔雀衣、菟丝缕、蚯蚓走泥纹、春藤纹、梅花片、百圾碎、杏雨飘、棋盘纹等。
总之,这一时期的钧瓷成型以注浆件为主,全部采用煤烧,产品工艺精细,色泽自然丰富,达到或超过了宋钧官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