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堂钧窑 发布时间:2019-06-26
昨天,相信许多人的朋友圈因母亲节而刷屏。
其实,母爱并不是某一天、哪一刻的泪流满面,而是能让儿女时时记挂、深入骨髓的真切情感。
这种情感在经年累月的生活与熏染中积累而成,纵贯古今,从未褪色。
大家会首先想到孟郊的那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诗问世后,“春晖”这个词逐渐成了母爱的专有名词。
然而,这首如此重要的催泪诗,我们可能没有完全理解过。现在,让我们先了解它背后的真实故事,从而重建对伟大母爱的全新认识。
· 壹 ·
让我们拉近与孟郊的时空距离,与他做邻居。
我们会发现,孟郊是在他跨过了足够长的人生尺度后,才体会到母爱之深,写出了这首旷世绝诗。
孟郊写这首诗时年已五旬,而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在18岁出门上大学的年纪写告别的懵懂诗。
所以,年轻的朋友,孟郊也许与你一样怀着相同的愧疚,没有及早表达对母亲的感恩。所幸孟郊写出这首诗时,他的母亲仍然健在,被他接到了溧阳任上养老。
· 贰 ·
在唐朝诗人里,孟郊出身穷苦,一生憋屈潦倒。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父亲生前是昆山尉,收入很微薄。
孟郊和两个弟弟都由母亲一手带大。单身母亲拉扯三个男孩是什么感受?带过孩子的你可以想象一下。
孟郊的母亲很会持家,家里再困难,她也鼓励支持孩子们读书考试,不可辍学。
古代科举考试,不像现代考试一样有精准的评分。孟郊虽才华过人,但屡考屡败。42岁时,他和比自己小17岁的同学韩愈一起参加进士考试,结果韩愈考中,自己落第。第二年再考,又没有考过。
孟郊怒了,禁不住要吐槽。他会比现代人更加愤懑于考试的不公。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这个时候,大唐的诗歌朋友圈里一定流传着一篇阅读量超十万的鸡汤文——《MJ君,你的同龄人甚至晚辈已经抛弃你》,而成功学讲师也一定把他当成了反面教材。
· 叁 ·
但是,母亲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
面对40多岁、一事无成的孟郊,老妈仍是默默为他缝好衣服,然后拍着他的肩膀鼓励:“去吧,接着考!妈相信你一定行!”
在孟郊的游学行囊里,确实一直有一件母亲密密缝补的衣服。
长为路傍食,著尽家中衣。
我经常在路边求人施舍食物,家里带的所有衣服穿了又穿。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商山的风雪好大,我的衣裳却如此单薄……
极具画面感的诗句,写出了极具质感的乡思。相信在孟才子最困苦的时刻,母亲缝补的衣服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
46岁那年,孟郊“奉母命”参加大考,终于考中进士。欣喜之余,他罕有地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放诗句。
可以说,没有孟郊的母亲,就没有孟郊和他留给我们的诗歌财富,也可能没有如今对母爱的比喻——春晖,这个比喻最恰当,没有之一。
· 肆 ·
如同春日暖阳,散发着红色的光芒,恬柔、和煦,照耀每一棵小草成长,将坚韧、前进的能量贯注于它的生命之中。
这就是春晖,这就是母爱。
无疑,在我中华瓷国,如果要用一种瓷来赞美母爱,那一定是钧瓷。因为它有独到的釉色——钧红。
钧红,来自窑中的炉火,如天上彩霞,如花朵绽放,如热血奔涌。在窑炉中,它随形、随时变幻,就像母亲丰富而执着的哺育之情,时时散发出精彩多姿的光晖,照人心暖,催人前进。
不妨来几幅钧红釉作品赏析。
雀之灵 | 刘建军作品
福禄尊 | 苗长强作品
凤尾尊 | 尹建中作品
日出挂盘 | 金堂钧窑作品
观音瓶 | 晋晓瞳作品
双龙尊 | 王现锋作品
玉壶春 | 张建钊作品
顺便说一下,从以上角度看,中国的母亲节,设在春天里才更符合华夏传统,而不用照搬西方的规矩,对吗?